:: 講台討論區 ::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8|回復: 0

蔡子強﹕不甘見到香港在我們這代手上凋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17 11:34: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報專訊】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那天,在這個蕭颯蒼涼的嚴冬,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年輕的臉孔,迎清勁北風,站在《明報》大樓大門外,向公眾道出他們對《明報》人事變動的擔憂,對《明報》能否維持不偏不倚的辦報方針和編採自主的關注。他們表現出一臉的倔強,那是青春才獨有的倔強。他們挺身而出,不為飯碗安穩,也不為薪津福利,只為希望爭取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繼續做好新聞。

為何選擇留守?

近日,《明報》集團前員工陳曉蕾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道出在該集團打工的辛酸,包括薪水如何微薄、工作環境如何不理想。那麼為何還有這麼多同事選擇留守﹖選擇在這些風雨飄搖的日子繼續撐﹖因為,大家都只不過是想做好新聞。

或許大家會問,這又何苦?如果他們乖乖走去做政府新聞處,走去為大企業做傳訊,又或者走去做政治公關,都可以掙到更多的錢,可以更早買樓,更早組織家庭,結婚生子,究竟何苦來由?

就讓我代他們答你,因為他們都不甘心,不甘心見到香港在我們這一代手上凋零。

老實的告訴大家,我也曾想過應否當「逃兵」,北上發展。

我也想過當「逃兵」

我在國內的《南方人物》周刊有一個專欄,而且一寫已經寫了6年,前幾年,我在騰訊舉辮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評選中,竟然拿到了冠軍﹗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畢竟我只是一個扎根香港的地道香港人,對中國缺乏認識,要在臥虎藏龍的中國評論界中脫穎而出,力壓眾多對手出線,本是想也未曾想過的奢望。之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財經》等國內的龍頭報刊,都跟我約稿,希望我能夠為它們撰寫專欄。

國內無疑能夠為自己提供一個更大的平台,可以有更廣泛的讀者,而且也有更吸引的稿酬,但是,如果要寫好評論,在國內進一步立足,我便要犧牲現有香港的專欄陣地,以騰出更多時間,而且生活的重心也得改變,由多留意香港時事,變為多留意中國時事。情就如我的朋友梁文道一樣,他本來在香港寫開評論和成名,後來轉移陣地,北上發展,現在已經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公共知識分子,名利雙收,但卻得以淡出香港評論界為代價,現時已甚少見到他為香港撰寫時評了。

那麼為什麼我最終沒有走?

因為,我也不甘心,不甘心見到香港在我們這一代手上凋零。

不能眼看香港沉淪和崩壞而袖手旁觀

我們都成長於香港那個美好的年代,眼看今天香港核心價值崩壞、特首與一些高官醜聞不斷卻仍然「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特區政府忘卻程序公正做事變得「無規無矩」、廉政專員帶頭營造喝茅台和送禮文化、媒體開始自我審查、社會風氣愈來愈「大陸化」、經濟因「地產霸權」而變得逐漸失卻活力、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歪風暴戾辱罵流行……不禁百般滋味在心頭。

我們都不忍無動於中,袖手旁觀,眼看以往那個美好的香港在我們這一代手上凋零。於是大家都緊守崗位,以手上的一支筆,繼續在這個沉淪的年代,試圖力挽狂瀾。我們不想將來有一天被子孫問起「為何香港會變成咁﹖」時,我們說當日自己做了「逃兵」。

對《明報》心存感激

我在《明報》寫評論已經寫了近20年,寫了近600篇以及150萬字,無論是篇數和字數,都是自己在眾多報刊中寫得最多的。這麼多年來,《明報》從來沒有抽過我半篇稿,也沒有因政治原因而刪改過我半隻字眼(這在香港報刊中不是必然的,我試過為此再沒有替某些報刊寫稿),有的只是編輯好心幫我更改錯別字,編輯的專業和細心更不僅止於此,他會為我文章中的事實部分,小心核實,還試過有幾次在爭分奪秒的付印死線前,還花時間為我登上電台archive,核實我有否引述官員的說話時出錯,幾次更正了我一些錯誤,這是我在所有報刊中所僅見的,為此我對《明報》的編輯心存感激。

當然更讓我感激的是,這麼多年來《明報》對我的文章觀點之包容,批評哪一個都可以,這也是《明報》一向為知識分子器重的原因,包容「左、中、右」,讓不同觀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常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每逢禮拜日,《星期日明報》的文章往往會把一周來《明報》社論的觀點駁斥一次,但卻照舊被刊登,這就是《明報》的兼容並包,無論梁振英、吳康民、張志剛、余若薇、李柱銘、周融、陳健民等的文章,大家都可以讀得到。

《明報》可貴的地方

《明報》的可貴不單是它對不同觀點兼容並包,它同時會投入大量資源,去做一些縱然會刺痛當權者的調查報道和獨家報道,例如梁振英的僭建、陳茂波的利益衝突、湯顯明要廉署慷慨送禮、港視不獲發牌等等,都讓當權者尷尬萬分,而且不單止香港,更包括國內,例如千辛萬苦找到李旺玲、報道維權人士的消息等,這些都會刺痛北京,而做會刺痛北京的獨家新聞,所需的勇氣更大。不錯,壹傳媒也有做了很多類似的獨家和調查報道,但問題是壹傳媒有時會出現把關和核實不夠嚴謹的問題,影響了其報道的公信力,所謂「地溝油」的報道便是一例,希望壹傳媒慎之。

新媒體和舊媒體唇齒相依

過去一個星期,一些新媒體人幸災樂禍,不斷說,事件標誌舊媒體的衰落,新媒體的興起,並揚言讀者會從此慢慢投向沒有包袱的新媒體。但我只想反問一句,如果沒有了《明報》、《蘋果日報》、《信報》這些舊媒體,試問這些網站,還如何能像今天般無償挪用別人的調查報道和獨家報道成果﹖你還能拿什麼去「填版」﹖唇亡齒寒的這般簡單道理,就是有人不明白。

當然,《明報》不是從未受到批評,尤其是它要走一條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什麼是中間路線﹖那就是,當權的覺得你逢中必反,但同時,激進一翼卻覺得你陰陽怪氣;有錢人覺得你迎合基層,但同時,基層卻覺得你太過中環價值;保守的覺得你民粹,而民粹的又覺得你保守——總之是兩面不討好。對於這類批評,我感同身受,只能報以一個同病相憐的苦笑。

「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畏無私即自由」,與《明報》的記者和編輯仝人共勉之,也與全港其他願意緊守崗位的新聞工作者共勉。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talkonly.net

GMT+8, 2024-3-29 01:07 , Processed in 0.0456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