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台討論區 ::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9|回復: 0

林行止: 可當家不可作主 可「睇場」不可「主場」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7-29 23:2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可當家不可作主 可「睇場」不可「主場」
林行止

一、自從前年年底去年年初有人號召市民以公民抗命形式向政府表示港人要真普選開始,即使持此說的人強調「公民抗命」必須非暴力在和平方式下進行,筆者亦認為「向政府說不」的「反對派」──可籠統地稱為泛民派──「名利雙收」的時代自此結束!所謂「名利雙收」,指的是主催及參與「為民請命」的社會活動家,因為傳媒的報道而享有「眾所周知」的知名度,不少且受市民敬重,因而有較高機會躋身各級議會,「名」與「利」便是由此而來。可是,「公民抗命」,特別是「佔領中環」,就算一如組織者的心願是在和平之下進行,亦會影響被其所佔地區的公共秩序進而為該區甚至總體香港經濟帶來消極影響;如果活動受「外來勢力」干預、騷擾、蓄意搗亂而釀成流血事件,便會戕賊香港的國際地位,雖然損害程度可能很輕微,但已足以構成當局嚴厲對付的藉口,參與者即使抱持和平之心投入運動,當局亦會一律視之為破壞治安擾亂經濟秩序的肇事者,把他們捉將官裏,控之以罪、繩之於法……。事到如今,「向政府說不」以爭取應得權益的「反對派」,不僅沒有名利可得,反而要冒上風險,付出一定代價──代價之大小,從經濟學角度看,要視其「機會成本」高下而定。

上面這點粗淺道理,「佔中三子」和「佔中十(?)死士」沒有不瞭然於胸,但他們仍充滿希望、抱持信心、誓不罷休,不惜付出代價亦要為香港爭回一點應得的民主權益,這種高尚理想和光明磊落態度,是筆者敬重他們的底因!

二、正在「和平佔中」及「反佔中」比併軟實力進入高潮之際,創立只差一天便兩年的七月二十六日,《主場新聞》突然宣布關閉網站(「停刊」?),即時終止一切活動;和印刷媒體不同(事實上,該網站不少文章大有編纂印刷成書的價值),《主場新聞》於剎那間失去蹤影,「完全消失」!該網誌「創辦四子」之一、實際負責人蔡東豪,在告別讀者的《給關心主場新聞的人》,說他因恐懼和誤判而不得不「結業」,他因此對同事、讀者和博客表示「愧疚」。蔡君說他的錯誤,主要在於以為可在「一個不正常的社會和市場,做一個正常的公民和商人」,這種頗有「迎難而上」的氣概和想法,在網站具影響力但廣告卻步不來的殘酷現實下,終於意識到是「錯誤的幻想」(今年二月上旬,本欄的「新聞自由代價不菲」系列,寫的便是此一當前仍冀力保「自由」的新聞同業共同面對的大難題)!財政重擔之外,還有如蔡氏所說的「政治鬥爭氣氛令人極度不安,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賬,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我亦感到這種壓力」;加上他是個「經常往返內地公幹的商人」,「停刊」決定,是明智的。

接受殖民教育或長期在殖民地生活的人,久而久之,那份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的氣魄和傲氣,「自動流失」,寧可委曲求「全」,這可以在客觀條件十分有利的情形下,香港人亦不曾要求獨立自主可見。戰後聯合國兩度通過議決,允許、鼓勵殖民地獨立。第一次是在一九四九年年底,當時的決議列出全球可以獨立的七十多個殖民地,當然包括香港和九龍在內,但在眾多國家(地區)紛紛脫離殖民統治而獨立的潮流下,英國人「不離不棄」,而新中國剛成立國事千頭萬緒,國民黨敗走台灣百廢待興,國、共均無心港事,港、九便「原封不動」;第二次是一九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通過的一五一六(XV)號文件《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n the Granting for Independence to Colonial Countries and Peoples),籲請(「溫馨提示」)「宗主國」協助殖民地獨立,「矛頭直指」英國與港、九,可是英廷、港府固然置若罔聞,當時的香港世家、華人領袖,大多是親英(也可說是協助英國統治香港的家奴)的既得利益者,亦不當一回事,淡然處之……。說香港人從無獨立之思,似不為過!

沒有獨立基因的香港百姓,面對無可抗力的政治壓力,大多會祭起「上有高堂下有妻兒」或「顧及股東利益」的大纛,急流「勇」退,那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人之常情。這幾天報上網上很多論者就《主場》「失場」,發表不少高論和揣測,很多是漠視殘酷政治現實的高滔之論,對改變多數港人的政治血液中並無為追求理想作出犧牲的本質,沒有絲毫進益。在當前中國全方位崛起,「前宗主國」英國與絕大部分金錢掛帥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樣,都會因為幾份商業合約而對發生在香港的事眼開眼閉甚至不屑一顧,在這種客觀環境下,不要對心存正義、公道而無能為力的香港人作過分的要求!更何況《主場新聞》主辦者的「野心」只是「主場」而非「獨立」,但這種最起碼的訴求已招惹令主事者感到「白色恐怖」的壓力。這種現實,帶來很多需要大家反思的問題。

三、「愛國愛港」成為近年北京在港用人的唯「共」(和附共)的標準,此一標準的設定,是因為一黨專政的政府需要大權在握的安全感!

「和平佔中」運動爭取公平(投票結果未揭曉時不知誰人當選)普選,用意在於抖擻香港管治失效的頹風,高舉開放社會的價值觀、立足民意,務求香港能有管用的體制、人事與效能。

《主場新聞》沒法撐持,傳媒工作者和「博客」有不少兔死狐悲的傷感,因為大家看到在「當家而作不了主」的情況下,能承受包括政治和財政壓力的,相當有限。那種種壓力,是多麼實在且會吃人於無形!

在英國人準備撤走、中國還未正式行使主權的十多二十年間,香港的政治發展是全速邁向高度自治的城邦格局。「兩制」的構想,是因應當年北京為穩定香港人心而制定;維持資本主義和原來生活方式不變(庸俗地說為「舞照跳馬照跑」)長達五十年,那是安撫人心的權宜之舉,是有時限亦是可以隨時報廢、扭曲的承諾,不是恒存永繼的「宣言」。

把循序漸進的雙普選寫進《基本法》,港人據鄧小平「摸着石頭過河」理論的推論,是一步一步走向以民意為依據的高度自治,而中央的解讀,證諸過去幾年的變化,大家都可意識到北京及其在港代理人的作為,目的是在防止香港變為一個公民社會;「兩制」的設想,是要香港成為中國治下一個如少數民族自治區──嚴格來說,瀰漫着銅臭的香港是「市儈自治區」──治港的港人須按北京批准的方式當家,要是港人把高度自「治」與高度自「主」混為一談,那正是河水必犯井水的底線。明白這點道理,便能理解何以當局要推的是「國民教育」並非「公民教育」,而「公民提名」被京派視為大逆不道的不合法邪門!

《基本法》的意識建構是為香港統屬中國之後建立一種有別於大陸國民的香港公民身份,可是,江澤民以降的中央領導人不作此圖,藉着人大釋法的權力,拖延(「拉布」)雙普選進展。月前刊行的「白皮書」,重申中央對香港政治倫理的基本看法,責成特區政府官員若不效忠國家和香港(其實是黨和國家),「一國兩制」的實踐便會偏離正確方向,以致損害國家主權和人民福祉。「白皮書」的「溫馨提示」是把不少港人嚇得心膽俱裂的「敦促」甚或恐嚇,香港官方於是編纂了一份不但不盡不實而且是抹煞實情的《政制諮詢報告》!「白皮書」並強調,中央授予香港多少權力香港就有多少,香港既非完全自治亦不存在特殊權力……。於是,凡從公民意識着眼的物事,便被附共的人視為打擊對象,而只有公民社會才能容得下的「主場」身份會被迫到陰暗的角落。《主場新聞》的自動消失,看來便只餘惋惜而不覺意外了。


—— 原载: 香港《信報》Monday, July 28, 2014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talkonly.net

GMT+8, 2024-3-29 18:34 , Processed in 0.0423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